以下内容来源:石化行业走出去联盟、老虎投资汇
01新能源汽车
1.发展背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是跨领域、融合性产业,是汽车、交通、能源、通信等多领域、多产业融合衍生的产物。
2.现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了高效协同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
3.未来展望:预计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销有望达到1150万辆左右,增长大概在20%左右。
02氢能
1.发展背景:氢能被视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2.现状:我国氢能产业已形成涵盖氢能制、储、运、加、用及燃料电池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各环节的完整产业生态。
3.未来展望:预计2025年氢能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03大模型
1.定义:大模型是指具有大规模参数和复杂计算结构的机器学习模型,通常由深度神经网络构建而成。
2.发展现状:大模型产业发展迅猛,尤其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企业投入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3.未来趋势:大模型产业链将不断完善,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从“工具”变为“伙伴”,为各行各业带来工作效率与体验的多重变革。
04新材料
1.重要性:新材料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如半导体电子材料用于芯片制造;新能源材料支持储能、光伏、风电等产业发展;轻量化、节能材料满足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对减重和降低能耗的要求。
2.现状:我国新材料产业进入发展加速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材料大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探索具有更高性能、特殊功能的新材料,如高强高韧材料、耐高温耐腐蚀材料、可降解材料等。
3.未来展望: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材料产业研发进程将不断加快,推动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05人工智能
1.发展背景: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关键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2.现状: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3.未来展望:预计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将在未来10-15年取得长足发展,多项产业要素全球领先,到2035年产业规模将达到1.73万亿元。
06电化学储能
1.能源转型关键: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有效解决风光等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技术发展多元:除了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性能提升、成本降低,为储能市场提供更多选择。
3.市场规模扩大: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增加、储能需求增长,以及电力市场改革推进,电化学储能的市场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应用场景也将不断拓展,从发电侧到用户侧,涵盖电网调峰调频、分布式能源存储、家庭储能等。
07生物医药
1.创新疗法涌现:细胞和基因疗法等新型治疗方法为攻克慢性病和疑难病症带来希望,如针对某些癌症、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取得积极进展。
2.精准医学发展:借助组学和数据分析,根据个体差异进行精准诊断和治疗,优化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3.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应用:数字化治疗方式通过软件帮助人们管理健康;人工智能用于药物研发、辅助诊断、医疗影像分析等,加速研发进程、提高诊断准确性。
4.新兴技术助力:3D 打印用于制造个性化药物、组织器官模型等;区块链技术保障药品供应链安全和数据真实性。
08商业航天
1.政策支持与市场开放:国家政策鼓励商业航天发展,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
2.卫星互联网建设:大规模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加速,用于提供全球宽带通信、物联网连接等服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太空旅游兴起: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降低,太空旅游市场逐渐开启,为人们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同时也促进航天技术的民用化发展。
4.航天应用拓展:在遥感、导航、通信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服务于农业、林业、气象、交通等行业,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09低空经济
1.商业化进程加速:包括低空旅游、物流配送、城市空中交通等领域的商业化运营模式逐渐成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区域差异化发展:不同地区根据自身资源和需求特点,发展适合本地的低空经济产业,如旅游资源丰富地区重点发展低空旅游,物流枢纽地区侧重低空物流。
3.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空管系统、机场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低空飞行提供保障,促进产业发展。
4.产业链协同发展:整机制造、零部件生产、运营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关注固态电池、轻量化材料等上游领域的创新。
10量子技术
1.技术突破与应用拓展:在量子通信领域,实现更安全、高效的通信;量子计算有望在特定问题上展现强大计算能力,为多领域带来变革;量子精密测量提升测量精度和灵敏度,应用于科研、医疗、导航等领域。
2.产业化进程加快:政府和企业加大投入,推动量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如建设量子通信网络、发展量子计算产业等。
3.人才培养与合作加强:吸引和培养更多专业人才,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企业、科研机构之间开展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促进成果转化。
返回
顶部